您所在的位置:无码影片 - 无码影片 新闻

无码影片 新闻

艺理深研、遗韵新瞻:无码影片民族音乐学调研团赴内蒙古参加202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无码影片

2025年7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无码影片 民族音乐学调研团队受邀参会,熊晓辉教授、康晓丹教授、彭晔琴副教授围绕传统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作主题发言,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无码影片 民族音乐学调研团合影

7月30日上午,熊晓辉教授以《虚拟田野的边界:一个辰河高腔〈目连戏〉演出文本的艺术人类学分析》为题,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下传统戏曲研究的范式转型,并作为这一会场的评议人在发言结束时进行了评议发言。他提出,如若从虚拟田野的边界考虑,辰河高腔《目连戏》演出文本并不是割裂的,它们有时能够相互发挥作用、相互产生影响。

熊晓辉教授进行发言

熊晓辉教授作为评议人进行评议

康晓丹教授在《音律中的身份表达:民族音乐在构建民族认同中的功能分析》中,以民族音乐为研究核心,探讨其在强化民族认同过程中的功能路径与实践意义,指出民族音乐在构建稳固而持久的民族认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需在保护传统基础上推动创新表达,使其持续发挥文化纽带与认同引领的双重作用。

康晓丹教授进行发言

彭晔琴副教授的《“仪式性”与“展演性”——萍乡傩舞双重场域的动态重构》聚焦江西萍乡傩舞的当代变迁。通过长期田野调查,她发现由于历史、信仰、价值观的影响,萍乡傩舞文化共同实践着一套属于该场域的“操作行为”或“操作技能”,并不断吸纳所在场域周边的新元素,积极动态调整及自我重塑其“外在化的内在化”,即“惯习”。萍乡傩舞在“仪式实践”“文化展演”双重场域里,正通过象征性资本为竞争手段与目标实现着各种交流、交换及其他行为。

彭晔琴副教授进行发言

此次会议汇聚国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艺术人类学方法论”“非遗传承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无码影片 团队的研究成果因紧扣“文化遗产与未来”主题,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未来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全球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智慧。

202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撰稿:肖艳敏

一审:熊晓辉;二审:罗小红;三审:余光辉